记录生活的范哥哥
“十年退休,鞋摊还在。
”
早上七点,德阳城南李家塬小区门口,68岁的成小秦把帆布包往地上一铺,钳子、锥子、胶水排成一排,动作比年轻人还利索。
邻居递来开胶的球鞋,他边修边问:“昨晚又加班?
”——这对话重复了三千六百多次,成了小区最准时的“人形闹钟”。
网友@老赵留言:“我爸的皮鞋他补了八年,鞋底换了四次,价格比网购便宜一半,关键是聊得来。
”
网友@小雨说:“小时候放学先找他钉鞋跟,现在带儿子去,还能听见‘娃娃别跑,鞋带散了’。
”
十年前,成小秦从德阳教育学院退休,退休金够用,却闲不住。
他把老手艺搬出楼道,一张板凳撑开“第二岗位”。
如今,工具箱里那把磨得发亮的铁锤,是1987年搬家时从天津带来的;胶水瓶换了十几茬,摊位始终没挪窝。
社区统计过,他一年能修两千多双鞋,八成是邻居回头客。
街口新开的连锁洗鞋店贴出“十分钟取鞋”,成小秦的生意没淡。
他说:“机器快,可不会告诉你鞋怎么坏的。
”去年,社区给他办了场“老手艺展”,他把补过的最旧一双胶鞋摆中间——1989年产的“飞跃”,鞋底打了七块补丁,像一本翻旧的日历。
有人劝他歇着,他摇头:“动动手,脑子才不锈。
”每天收摊前,他把碎皮扫进纸箱,留给隔壁做手工课的小学。
孩子们放学围过来,他教他们穿针引线,像在教当年的自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