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暖花开
“这是真吓人!”四川德阳,一女生半夜听到有人敲门,她透过猫眼,看到一位老太太自称送外卖的,可是女生并没有点外卖,而且发现老太太的手里并没有拿任何东西,于是拒绝开门,谁料,老太太坚持让女子开门,女子置之不理,而老太太接下来的一句话,让女子很是后怕,网友:“三更半夜老太太送外卖,怎么想都不对!”
这件事由旁观者的口吻叙述,按她后来提供的监控和回忆捋下去。她没开门,心跳像敲鼓,屋里忽然就安静得发冷,连电热水壶跳闸的那声轻响都显得突兀。她贴着门,额头抵在冷硬的木板上,猫眼里只剩走廊昏黄的光晕,老太太的影子一点点拉长又缩短,像在踱步。她不敢说话,手摸到手机,屏幕亮起的白光把她的脸照得发青,她先把录音开了,又把门后防狼的门顶塞紧。说实话,那会儿她只想着稳住自己,别犯傻,别去碰门锁。
过了两分钟,走廊尽头传来电梯的叮一声,她借着这声响才缓了口气,猫眼里的人影像是被风吹散,慢慢不见。她没有立刻离开门口,怕对方又折返,她把呼吸压到最轻,直到听见远处推垃圾桶的轮子摩擦地面的细响,才敢后退几步坐在地毯上。她给物业留言,词不多,就把时间、楼层、对方衣着特征打上去,还附了监控截屏的模糊影像。群里几位邻居的头像亮起又灭掉,没人夜里回话,她心里也清楚,这个点谁都不愿说话,怕惊着别人。她抬眼看窗帘缝,那条城市夜光像细鱼游动,提醒她还在现实里。
她想起前一周楼梯间的照明坏了,物业贴了个纸条说在等维修,结果一直没见人来换灯,黑洞洞的角落让人心里发虚。她又想起那天晚饭后在电梯口,见到过一个拿宣传册的中年人,像是在找某户人,嘴里念叨着数字,手却总抬错方向。这些碎片当时都没往心里去,现在连起来像一条线,她越想越觉得细节不对劲。她把门铃静音调到了夜间模式,拿出一个旧茶杯压在门把手下,哪怕只是心理安慰也好。她在沙发上没睡踏实,手机放在胸前,屏幕偶尔亮一下,她就条件反射地看一眼时间。
天刚蒙蒙亮,她眼睛酸胀,索性起身烧水,给自己泡了个淡茶稳稳神。物业的小伙子九点不到就到,敲门前还先打了个电话,声音里带着歉意,说楼里摄像头抓到夜里有个穿深色棉袄的老人徘徊,沿着几户门口走了一圈,看不清脸,也看不出手里拿啥。小伙子把走廊灯换了,顺便把门口的编号贴纸重新按规范粘好,说之前有些业主自己加贴了快递识别码,容易让人误判。她点点头,心里没轻松多少,毕竟影像里的那个人来过她门前,这事不是灯一亮就没了。
她去派出所备案,值班的民警态度很稳,说这种半夜敲门的,要么是找错人,要么就是探路,让她别开门、不对话、不开摄像头里的语音,避免被录到室内情况。她把视频拷了,回家路上买了一个门顶报警器和一条猫眼遮盖贴,顺手在超市拿了几张反光贴,贴在门框边。她和隔壁的小姐姐碰上,两人默默约了个“夜里有事互发消息”,说到底,互相照应比任何大道理都实在。她还把快递的默认收货点改到一楼自提柜,下班再去取,少在门口留东西。
当天晚上,她没开客厅大灯,就维持着一盏台灯,窗帘拉实,耳朵却更灵了,连楼下炒菜的油烟机声都能分辨出来。她把奶奶送的旧檀木手串翻出来握在手里,有点想笑自己,但这东西确实让心躲在一个小小的地方。她刷到社区群说街对面社区食堂招志愿者,提到最近有两位老人迷路,志愿者给送回家,她心里忽然一软,想着要是那人真是走丢的,也怪可怜。可现实就是现实,谁也不愿在家门口当试错的第一位,她把那份柔软收回去,留给白天。她知道,遇到不确定的时候,稳住才是第一选择。
又过了两天,楼里张贴了新的告示,提醒大家门口不要贴私人的识别标记,不要把快递长期堆门边,建议安装门链和防猫眼窥视的小盖。她路过的时候看见几位阿姨在楼下打太极,旁边小卖部飘出来一股辣油香,城市的烟火气依旧热腾腾,她心里的那道弦却没完全松。她开始把晚间回家的路线固定,避开偏暗的巷子,顺手把出租车定位分享给表妹,简单但有用。她也给自己定了个规则:晚上十点后,不回应任何陌生敲门,不管理由有多“合理”,不管对方看起来多“无害”。
事情没有戏剧性的结尾,只留下一个提醒,在她的生活里慢慢生根。她偶尔会想到那晚的影子,像电影里一个晃过的镜头,告诉她边界很重要。她不想把世界想得那么坏,但也不会把自己交给偶然,尤其是在那样的时间点、那样的走廊光线里。夜里手机一震,她还是会先看备注,再决定要不要回。归根到底,人都是靠细节把安全织紧的,一针一线,别嫌麻烦。半夜门响,你敢随手开门不怕吗
